作为一个存在了1500多年的品类,在外卖行业全面爆发之后,由于受众广、易于标准化、方便打包等压倒性优势,迅速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。一夜之间,外卖平台上多出许多炒饭专门店,而“**”就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完成了炒饭品类“品牌化”的餐企。
**于2015年创立,至今已经完成了标准化、规模化的进程,已开150家店,店均单量达到500单,是小吃快餐类门店平均营业额的1.9倍,一家投资不到30万的小店,年营业额却能突破400万。很多人就会问了:在品牌如林的餐饮市场,“”是如何把这个“国民品类”从激烈的搏斗场中杀出来的?其实的品牌化路径只有4步!
一、形象拟人化,传递内涵更直观
由于炒饭这个品类太过“普通”,想要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,必须在品牌形象上找到“反差感”。先试图以“不普通”的品牌形象突围,热爱健身的创始人给品牌取名为**,他认为,不仅是四肢强壮,肌肉发达的象征,他更代表着一种阳光、有爱、敢拼、坚持的精神。在品牌的VI上,创始人刘飞始终围绕“”的概念做聚焦。品牌的主色调以黄色为主,因为黄色往往能给人阳光、活力、积很向上的感受,这与**所要传达的正能量价值观不谋而合。而的每一款产品,同样和人物形象高度关联,拟人化的品牌形象,还有另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,它使得产品线的呈现更加亲民而清晰。
二、产品至上,解决“复购率”硬伤
对于外卖品牌来说,提升复购率可能是支持品牌存活重要的工作了,而炒饭这个品类恰恰在复购率上有“硬伤”。对消费者来说,炒饭是个单一的品类,不管是把辣椒换成了孜然,还是把香肠换成了培根,它给人的感觉常常是“同样的东西”,从而降低了在短时间内重复点购的欲望。而“”所做的事情,就是把**系列,变成一道道完全不同的“菜品”,以特征鲜明的产品线设计消除了单调感,大力扭转了消费者对于炒饭的固有观念,使复购率长期居高不下。从先前创造的人气爆品-川香麻辣炒饭,黯然销魂炒饭等,再到前不久迭代的**2.0版本,一下子推出了七位“主演”,包揽了受欢迎的“鲜香麻辣”四种味觉维度,以拟人化的方式推出,形成了一幕夺人眼球的偶像剧。越是大众化的品类,越要在品质感上下功夫。除了精选好食材,“”花大力气在“加密”私家调制酱料、调配和新品开发上,反复提炼和精简菜单,始终保持产品的吸引力。
三、支持口感,追求效率
**走红之后,各种做自动炒饭机的厂商相继找上门来,品牌创始人在经过一番考察之后,全都谢了。创始人刘飞坚信好的炒饭是散发着猛火炝炒的“锅气”和“食魂”,这一点,“拌饭机”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!虽然不用机器炒饭会导致门店拓展速度偏慢,但是“”在快钱和品质上选择了后者。为了提效果率,**建了厨房,将核心配料标准化,把味道进行流程化固定,将出餐步骤细化分解,优化炒制流程。菜单也会反复测试和精简,同时在门店改用蒸饭箱,蒸一次可以够门店用一天。反复的优化使得**出餐速度越来越快,可以平稳度过每天的下单高峰,单店的高单量很过了800单。
四、处处制造惊喜,让大众品类不再普通
学新闻出身的创始人敏锐爱热闹又有文字功底,早期坚持在每一条评价下留言,甚至会为了一个差评而寝食难安。“”的真诚服务,大大很越当时消费者对外卖的理解。事实上,品牌想要规模化发展,就不能把好服务只局限在店长文化当中,因为这些都是不可复制的。在迭代过程中,“”不断在为品牌寻找可复制的惊喜感,为了让食客快速辨认出属于自己的炒饭,每一款炒饭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腰封;炒饭用800ML的大容量饭盒来装,支持米饭的蓬松口感;每款炒饭搭配定制的“能量水弹”;不同节假日专属的打包袋和活动餐垫;又“污”又搞笑的下半身绘画大赛;针对顾客的订餐留言有求必应,时不时制造“意外惊喜”。太多太多,“”实在是太会玩了!
“蛋炒饭,简单又困难”,就像庾澄庆的歌里唱的那样,“”的品牌发展之路看似简单实则困难,一碗炒饭积淀了一群“”对炒饭的热爱与追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