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纺,顾名思义为家庭用纺织品。它与服装用纺织品、产业用纺织品(工业用布等)共同构成了纺织品三分天下的局面。
过去,家纺产品仅仅满足了人们铺盖御寒、遮阳防尘、洗浴等普通生活需求;如今,家纺同家具、灯饰、工艺品、地毯等产品共同成为家居“软装饰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相对于“硬装修”,如地板、吊顶、厨卫的一次性、无法回溯的特性,软装修更加灵活,有更多个性化选择。不同的元素、季节、人群和风格,造就了当下家纺市场的高度繁荣。
然而,在繁荣的背后,不断上涨的店铺租金和商场扣点,也使家纺企业和经销商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于是,各个品牌开始纷纷寻找新的销售途径,来支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。
据2010年各省市联礼品商会调查报告显示,截至2009年底,中国礼品市场年销售量达8900亿元,其中纺织品占28%。如此惊人的数字,吸引了众多家纺企业纷纷进驻礼品市场,并不同程度地成立自己的团购部、礼品部等新渠道部门来专攻这一新兴市场。由此,家纺礼品化呈现出明显加强的趋势。
与中国的服装产业发展相类似,家纺品牌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。但是由于市场的相对不成熟,目前许多品牌还没有形成独有的特色和固有的品牌黏度。举例来说,如果将某件家纺产品的商标撤掉,消费者根本就无法分辨出该产品属于哪个品牌。就目前的市场状况和消费水平来说,人们也并没有达到刻意的去买某个品牌的家纺产品的程度。
同时,家纺品牌的塑造者对品牌的理解和运作也尚不到位,仅靠代言人和广告宣传是不足以撑起品牌内涵的。目前,在国内市场上,家纺品牌的诞生无外乎两种模式。一种模式是做传统外贸生意的家纺企业,凭借多年的积累,在坐稳行业地位后,逐渐把目标瞄准国内市场。这些企业虽然拥有庞大的生产资源,但始终处于产业链的端,自然不甘心于始终做OEM,为他人做嫁衣,于是开始自创品牌,小试牛刀。但由于缺少品牌成功的运作经验,这些外贸企业开始在市场的舞台上左右摇摆,生产的负重也让其无暇顾及瞬息万变的市场风云,动辄上万人的企业也让其迟迟迈不开步伐,错失了迈入市场的良机,品牌的塑造更是难上加难。
另一种模式是多年来做家纺批发生意的企业,由于不满足于原来的粗放型业务模式,于是高举转型大旗,或自创,或代理,大举招商,跑马圈地,不屑甚至放弃了原来的低端批发市场,大举进攻精心打造商场和商厦。这些企业认为,产品一旦摆上了万达广场、巴黎春天等精心打造商厦的柜台里,品牌就能够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