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9月,因为对香港现行的小学教育模式不满意,有“公职王”称号的陈智思和太太杨碧铃,投资很过100万港元,在北角渣华道的一个商厦内,开办了一所只有三间课室的私立小学培生学校,由杨碧铃出任校监。学校规模小,走的是另类路线,除了实行很级小班教学、师生比例低至一对一至二人外,特别之处,快乐**就是校方要求家长高度参与教育,不仅要走进课室坐下来一起旁听课程,每月还举办两次家长工作坊,专门教家长如何教孩子,希望能够将这种教学模式一直延续到每个家庭中。(南方都市报7月5日)
这间私立小学,被一些舆论解读为为香港的“在家上学”探路。但客观上说,快乐作文这还不是“在家上学”模式,而是举办一所私立学校,其办学模式强调家庭的参与,给家长更多主导教育的权利。
这种小型的私立学校,与内地目前目前流行的私塾比较类似。对于私塾,内地舆论有两种观点,一种是这是“在家上学”,另一种是这是违规办学。从私塾的办学来看,显然很出了“在家上学”的范畴,有的私塾人数达到上百人,且在家上学也没有得到内地《义务教育法》的认可;而这些私塾,也很无奈,因为他们要注册为一所学校,面临较高的注册门槛。因此,私塾只有打着“在家上学”的旗号在灰色地带游走。
在笔者看来,在“在家上学”尚未得到立法许可的情况下,内地私塾的发展,可以借鉴香港微型私立小学的方式,政府降低学校注册的门槛,将私塾作为一所微型学校进行注册,允许他们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下进行多元教育的探索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,受教育者对教育的需求将越来越多元,学校教育再怎么推行个性教育,也无法满足受教育丰富多样的个性需求。这就是“在家上学”在美国等发达、地快乐作文区兴起的原因。但是,要让“在家上学”的孩子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保护,不会出现一些家庭以“在家上学”为名却让孩子辍学,以及一些机构打着“在家上学”旗号违规非法办学的情况,“在家上学”必须得到立法的保护,包括规定“在家上学”的学生的父母的资质、“在家上学”的形式以及“在家上学”的教育质量评价等等。而要开启这样的立法进程,事先必须有相关的探索、尝试。